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,相信你也是個喜歡文字的人吧!!!
你知道「文字」這個詞,怎樣演變出來嗎?
蠻有趣吧?(笑)
在選購書本的時候,
我常常也會不期然走到歷史欄的櫃前,
「漢字演變」是其中一個題材,
我是看完一本又一本的。
像「鬼畫符」的圖案,
經過多年的演變,
變成了今日的文字,
不得不令我佩服造字者的心思和智慧!!!
那「心思」這個詞,
又怎樣演變出來呢? (嘻嘻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故事一: 戴羽飾跳舞的人--「美」,為什麼?
原始社會裡,在拜祭、祈禱、慶祝的活動當中,
總會安排跳舞環節。舞者頭上會插著多種不同的羽飾、
臉上戴著面具及在身上塗上各種花紋,
這就是古代人對美的觀念習慣。
由A的一個頭戴長長羽毛的舞者
到B甲骨文時期開始把羽飾簡化為彎曲的線條
經過春秋戰國的金文階段和秦代小篆
再慢慢變成現在我們使用的「美」字。
本身美的定義抽象,
造字者想到用戴著羽飾的舞者來表達,
真係好醒目。(笑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故事二: 又進入雨季了,知道傘字的由來嗎?
擋雨遮傘的用具,古時叫盖~( ̄▽ ̄)*
早期是用木架蒙上布做成的,
只有官人才可用得上,
而一般的平民根本就無法享用得到。
直至唐代才出現“傘”這東西,
所以我們無法可以在甲骨文、金文、小篆中找到傘字。
「傘」--這個字把組成傘子的組件,
勾畫得惟肖惟妙,形象和邏輯性也很強。
我們可以看到A
頭頂上的“人”頭是傘頂;中間的是傘柄;
傘頂下和傘柄旁邊的交叉是傘骨;
底下一橫是開傘的傘轄,
造字者的心思使人可以見形知義,
腦筋非常靈巧阿!!!
B.
我們現時用的傘字是當時演變出來的異體字,
四個小交叉都變成了人字,
而這個異體字也在明朝時出現了一對有趣的對聯呢!
在明朝有一個小孩,
自小家貧,母親早亡,與父親相依為命
為了養大自己,父親積勞成疾,生活愈來愈辛苦!!
一年,他的父親被征服役到官家做工,
孩子眼見父親年老體弱,
便毅然來到府衙,要求免征。
經過楊溥多番跪地哀求,
縣官見楊溥的一片孝心,
終於動了惻隱之心,
當時,縣官出了一對子,並說道:
若孩子能對得上,便可免除父親的勞役,
否則便要父親立即過來。
當時的題目是這樣的
上聯為 「四口同圖,內口皆歸外口管。」
「圖」字組成有四口,裡面有三小口,外面有一大口。
上聯的意思是:
平民百姓乃小口, 盡歸官府的大口管,
大口有命,小口不得違。(可惡#$@..)
孩子聰明的體察縣官口意,見機馬上接道:
「五人共傘,小人全仗大人遮。」
「傘」字組成有五人, 上面的大人遮蓋下面的小人。
下聯的意思是:
平民百姓乃小人而已,全仗你們官府大人庇護照顧,才能得以生存。
孩子擦鞋對得工整又意深,縣官聞之大喜,
便遵守諾言放他們回家去了。
孩子巧對免父役,自此成為佳話。
這位才思敏捷的孩子,是誰呢?
他就是明朝大學士楊溥喇!
參考書本:
陳政著 ‧ 字源談趣 - 800個常用漢字的由來小故事
網上查看所有文字的演變:
{ME}
2016.05.09